水亭門的華麗轉身
今年年初,多家媒體報道衢州古城水亭門的“3D燈光秀”。這件事簡直讓衢州市民傾城歡騰,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參與建設的家鄉,雖常受到媒體的關注,卻從未像這次那樣爆紅。我通過微信,分享著家鄉朋友們不斷發來的現場的歡樂場面,激動得不由唱起了貝多芬的《歡樂頌》,呼應著家鄉人民的歡樂情緒。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南隅,與閩、贛、皖毗連,號稱“四省通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城池堅固,有完整的城墻和城門。城門有六座,其中臨江的西城門有兩座,即大西門和小西門。大西門又叫水亭門或朝京門。水亭門因瀕臨衢江,在現代交通工具出現以前,其門外是浙西乃至鄰近諸省邊境的重要埠頭,有“千帆競渡”的形容,當年之盛況可想而知。
時光荏苒,隨著工業時代的興起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水亭門的風光早已不再。作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期的中學生,我一次又一次目擊了它的平淡無奇。我的中學母校校址恰好坐落在與水亭街連成一條直線的縣學街,只要一走出校門,就能直接看到水亭門的身影。夏天的傍晚,同學們常去水亭門外的城墻腳下游泳,只見一江充沛而清澈的河水在緩緩流動,至于前人們所說的那個“千帆競渡”的繁忙的碼頭和碼頭上偌大的卷雪亭,早已不見蹤影,成了遙遠的夢。
水亭門所在的衢州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蘊,擁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建城史。曾經孔子后人奉宋高宗旨意駐留衢州,這座古城因此成為“東南闕里,南孔圣地”。故1994年國務院在批準衢州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時,其中的兩條理由是:有完整的城墻,是南宗孔府所在地。恰好“文武雙全”。
再從水亭門所承載的衢州古城的歷史文化角色看,它也是不容小覷。它所涉及的所謂“三街七巷”,是衢州古城最重要的片區之一。除城門、城墻外,有廟宇、古塔、會館、宗祠等建筑多處。因離母校中學很近,許多我都耳熟能詳,是我的鄉愁重地。
衢州古城的保護工作牽動著每位衢州人的心,更牽動著我的心。因此這次參觀水亭門改造工程時,一走進水亭街的“大門”即牌坊,我首先關心的是水亭街街面的寬度情況。結果令我相當滿意:水亭街的寬度基本上維護了它與水亭門城門尺度的比例關系。其次我注意觀察:水亭街兩旁乃至水亭門周圍的房舍經過改造后有沒有明顯突破原有的天際線,即城樓的高度?結果也令我欣喜:新建或改建的房屋一律都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即不超過城樓的高度。第三,水亭門周圍的城市肌理即“三街七巷”的固有風貌是否受到了尊重?結果也使我欣慰,他們整體依然如故,只是部分有了更新。其中的標志性建筑如天王巷里的天王塔,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古塔之一,可惜明代末年被暴風吹掉了頂。解放初期人們出于安全考慮將其拆毀。居民們懷念至深,有“不見天王塔,眼淚滴滴答”之說。我也一直為之惋惜。現重見天日的天王塔依然保持著梁朝時代的七層六面仿樓閣式磚塔結構,峭拔鮮亮,周圍居民和游人們無不笑逐顏開。
作為人文學者,我最希望看到有益于市民閱讀的共享空間或設施。所幸我沒有失望,這里并不缺茶樓書肆、文化主題餐飲等場所,尤其那家叫“半書房”的眾籌書房,將民間圖書館和文化沙龍等多種功能糅合在一起,別具創意。而富有生活情趣的露天雕塑等,使步行街和廣場的氣氛變得輕松活潑。周邊的商業店鋪,囊括了特色美食、咖啡西點和土特產攤點甚至特技表演等,既滿足了游人的生活情趣和舌尖需求,又平添了本地區的一種民俗風情。步出城門外,只見濱河綠地賞心悅目,格局別致,更有剛移植的貴重名樹護環。繁忙的交通去哪里了?答曰:一條隧道取而代之。妙哉,多么靈動而流暢的手筆!
步上水亭門城樓,朝西南方向看去,只見不遠處浩渺的湖上一根高大的噴水柱聳天而立,令人驚嘆不已。每逢節假日,可看到它高空表演的奇觀。水亭門內外景區與周邊湖景已融為一個大景區,一個融古城風貌、水上樂園和現代文化風情于一體的新型歷史文化街區,成為衢州古城醒目的地標性風物。
水亭門的華麗轉身,或許正是時代發展進步的一個小小縮影。
編輯:范幸子